儒家对报十分重视,将之与仁义并列,而祖先是血缘种族之本,报答他们的恩情更是人之首要任务。
张岱年先生就指出:二程因为曾受学于周敦颐,故而受到周子的影响而也都颇有重静的倾向[2]439。静虚则明,明则通;动直则公,公则溥。
(参见张岱年先生的《中国文化精神》一书,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7-35页。黄宗羲指出:周子之学,以诚为本,从寂然不动处握诚之本,故曰主静立极。程颢曾担任帝王师,每进见,必为神宗陈君道以至诚仁爱为本[3]634;程颐创建书院开坛讲学,培养出了包括程门四先生在内的亲传弟子近百人。通过忘来彻底取消主观和客观之间内外的分别,从而实现无事以至于定。主敬修养工夫由二程积极入世的人生经历而生,其目的也在于培育儒家的后来者。
[3]59该条目言与周子再次见面共吟风月,自比于孔子和曾皙,不以礼乐教化为乐,而以浴乎沂,风乎舞雩,咏而归为趣,亦彰显着无欲的纯心。北宋为扭转局面先后进行了庆历新政、熙宁变法两次变革,却都在重重阻力下无疾而终。郭店简《六德》篇从六位提炼和提升为三大法,并特别强调了此三大法概念的意义,其奥秘即在于此。
在六位上谨慎地做功夫,以承继天常、天道,竹书认为,这就是君子的事业。过去,清末民初的启蒙思想家、政论家及后来受此思潮影响的学者都将三纲说的提出归于董子,这其实是不对的。或者说,三纲必须奠基于匹合原理之上。维紘绳也四字,段玉裁改为网紘也[11],维系网字之误。
(简9-10)任,担任、承担。这种次序有其内在逻辑,即:夫妇关系先于父子关系,而父子关系又先于君臣关系。
这段话以夫妇和父子二伦四位为论述中心,符合《家人》卦之义,不过其中还隐喻了君臣一伦。故夫夫、妇妇、父父、子子、君君、臣臣,此六者各行其职,而狱讼蔑由作也。严格意义上的位分伦理属于所谓人道或人伦的范畴,《成之闻之》篇则为此人间的位分伦理提供了超越的思想根源和论证。关 键 词:孔子 董仲舒 三纲 三大法 六位 位分伦理学 《白虎通》 三纲问题自清末民初以来一直受到中国精英阶层的高度关注和重视。
据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等书的记载,齐景公问政一事发生在公元前516年(周敬王四年、鲁昭公二十六年、齐景公三十二年),时值孔子三十五六岁。(简7-10) 2)男女别生焉,父子亲生焉,君臣义生焉。竹书《六德》篇曰:君子言信焉尔,言诚焉尔,故外内皆得也。天下得序,群物安居,是圣人也。
学者或许认为六位说不等于三纲说,这是自其异者视之。郭店简《成之闻之》篇亦有与三大法说或六位说直接相关的内容,并且是对于三大法说或六位说进一步的肯定和提升。
春为父而生之,夏为子而养之。此非一日之事也,有渐以至焉。
而这种一般意义上的主从、先后的关系,是由位分伦理学之历史局限性所决定的。但我们是否能因此而将三纲说与六位说彼此隔离开来,认为它们是完全对立的呢?这当然不能。实际上,三纲说的提出乃是儒家位分伦理学不断纲常化的结果。匹合与相对,是位分伦理的大义和本根所在。当然,这些问题都建立在一个相关的意义问题之上,即:三纲说是中国文化的精华而应当保留,还是中国文化的糟粕而应当抛弃? 从学术史来看,一百多年来三纲问题的批判和讨论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。同时,我们看到,竹书《六德》篇为君子人格的定义及其成就开辟了一条新的维度和有效途径。
反言之,六职不是六位的偶然绽现,而是其合理性的推演和一般作用。一百多年来,三纲问题也一直是学界争论的一个焦点和热点,其中汉人三纲说是什么及其性质、来源如何,更是学界讨论的中心问题。
引申之,纲有事物中起决定作用的部分或事物之总要等义[12]。《说文·人部》以位字从人从立,其实更准确地说,从古文字来看,位与立本为一字,位是立的分化字。
在此,我们看到,《白虎通》为何将董子的三纲五纪换成三纲六纪的原因。物莫无合,而合各有阴阳。
《诗》云:亹亹我王,纲纪四方。孔子对曰:君君,臣臣,父父,子子。一方面,他使用阴阳合兼之说来论证和肯定了三纲双方既彼此对待,又相互依持感应。属于天道、天命的天常,与属于人伦、人道的三大法或六位是上下贯通,且其实体是相同的。
此种位分伦理系统的建构,是以伦理关系的始源-衍生为基本逻辑的。师长,君臣之纪也,以其皆成己也。
纲本是提网的大绳或总绳,纪本是扎丝束的线头,汉人以此为喻,彰显了他们对于位分伦理学之主要内容的新理解和新概括。从先秦至汉初,虽然名义上的三纲概念没有出现,但人们已经使用了纪纲或纲纪来定性六位或三大法的位分伦理。
学者或启蒙思想家将其随意上推,附会于董子名下,这是不对的。六纪法六合,六合即指上下四方。
三大法,又可称三大伦,与汉人三纲的概念高度近似,其实质是相同的。董子对于三纲说的思想贡献主要体现在《春秋繁露·基义》篇中。三大法即指三对纲常性的位分关系,汉人称之为三纲,无论从实质还是从名义来看,它们的含义都是相同的,只不过汉人将大法换为纲常而已。而为了论证和解释三纲说,董子认为匹合义是绝对的、普遍的,是存在宇宙万物中的第一原理。
所谓六位,指夫、妇、父、子、君、臣。而如果这一结论是可以成立的话,那么孔子与三大法说或六位说就有密切关系。
合是匹合、相须,兼是兼并、兼摄之义。实际上,天和地、阳和阴虽然有尊卑、主从的分别,但是它们都从属于更高的概念——太极元气或超越性的天,且在价值观上必须符合中和原则。
《白虎通·三纲六纪》篇对于董子所谓三纲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说有更为清晰、积极的解释,曰:君臣,父子,夫妇,六人也,所以称三纲何?一阴一阳谓之道。或者说,家庭的建立先于家庭的繁衍,家庭的伦理关系先于社会、政治的伦理关系。